致敬!中共党史人物中的教师们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
★ ★ ★
★
教师,被誉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也被誉为辛勤劳作吐丝奉献的春蚕,更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人类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或名扬天下或默默耕耘的优秀教师,他们值得我们敬重和爱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也有不少从事过教师职业的优秀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担任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今天就给您介绍其中的几位。
毛泽东:只留恋“导师”一职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把教育事业视为自己的终身追求。1921年11月,他在《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职业调查表》上填写:“终身欲从事之事业 教育事业”,“将来终身维持生活之方法 教育事业之月薪酬报及文字稿费”。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从20岁起就选择了教育事业,读了五年师范(当时预科学制一年,本科学制四年),先后做过两年工人夜学教员、两年小学教员、一年师范教员、二十多年干部学校教员,先后主办工人夜学、一师附小、湖南自修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苏维埃大学、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等。即使位居党、政、军最高领导人,他仍然始终坚持并时刻不忘对干部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生涯表明,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还是热衷干部教育的教育家。
到晚年时期,毛泽东仍对教师职业情有独钟。1970年12月,他在同埃德加 斯诺谈话中说:“所谓‘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留下‘TEACHER(导师 )’这个词。”毛泽东青年时代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晚年对“导师”的留恋,说明他热爱教育事业,喜爱教师职业。
周恩来:最年轻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时年26岁,他也是最年轻的一任政治部主任。
1924年,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周恩来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于当年8月底回国。同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派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刚到任就对军校政治工作进行了梳理,提出在军校推行列宁创造红军的经验。他雷厉风行地扩大和健全组织机构,将政治部增设指导、编纂、秘书3个股,并从学生队中选调蒋先云、李之龙、王逸常、杨其纲、洪剑雄等优秀共产党员,担任政治部见习干事。
周恩来
在周恩来主持下,黄埔军校重新制订了政治教育计划,把政治教育提升到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除向学生宣传《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外,还出版发行多种书报期刊,编写大量通俗辅导教材。在常规政治教育内容上,加授《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等课程,并先后请来恽代英、萧楚女、张秋人、熊雄等中共党员任军校政治教官;请来鲁易、聂荣臻等中共党员任政治部秘书兼教官。这些政治教育活动,使军校政治面貌大为改观,激发了师生的革命热忱和爱国情怀,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工作骨干。
在黄埔军校,周恩来和学员们亦师亦友,除了给学员讲课外,还经常参与听课和讨论,关心学员的饮食起居,被学员称为“最好的老师”。
邓颖超:“要我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当教师”
邓颖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还曾经是一名教师,有过五年教师经历。
邓颖超
1920年,16岁的邓颖超从直隶第一女师毕业,应聘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任教,从此走上教师岗位。
1922年夏,邓颖超受天津达仁女校校长马千里的邀请到该校任教。邓颖超认为,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高尚情操,她注重以讲故事的方式启迪学生。期间,邓颖超与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进步知识分子创办了“女星社”,“实地拯救被压迫妇女,宣传妇女应有的革命精神,并加入无产阶级革命”。1923年8月,她与女星社社员创办了天津“女星第一妇女补习学校”,力图通过教育唤醒并培养妇女自主生活的能力。1924年6月,女星社又创办了“女星星期义务补习学校”,免费为成年失学妇女授课。这些教育实践对当时妇女摆脱封建枷锁束缚、争取自身解放起了很大作用。同时,她们在教学中传播革命的种子,培养了一批中国妇女运动的骨干。
邓颖超曾坦言:“我在20年代的时候当过5年老师,我喜欢所有的孩子,看到他们开心我也会很开心。”“如果要我选择职业的话,我还是选择当教师!”
陈独秀:以北大为阵地,推进新文化运动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对大学性质、办学目的、办学原则、学校管理、学科性质、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由于蔡元培对陈独秀及其主编《新青年》的深刻印象,经汤尔和与沈尹默的推荐,聘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并表示可以把《新青年》杂志搬到北京来办。这样,陈独秀才应允就任。由于陈独秀的声望,陈执掌北大文科的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得到北大进步师生的欢迎和拥护。与此同时,《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实现了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的很好结合,在陈独秀和《新青年》周围,聚集了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和北大文科进步师生,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一支主力军和生力军。
陈独秀
当时,北大分文、理、法、工四科,当时最需改革的是文科,守旧派势力很大。陈独秀执掌北大文科后,在蔡元培的支持下,根据当时北大文科的教育实际和西洋教育发展状况,创造性地实施了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思想,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改革北大的文科教学做了大量的切实工作。陈独秀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先后发布几十份《文科学长告白》,宣告他的整顿和改革措施。陈独秀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确立新的教育方针,变革教育思想;聘请著名学者,充实教师队伍;改革学科和教学制度,加强学籍管理,整顿学风;重视学生课外学习,培养研究能力,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独秀还特别鼓励和支持北大文科师生成立各种进步的学术文化团体和出版相应的书刊,北大新思潮传播得更快更烈。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期间,北大变成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中心阵地。经过改革,死气沉沉、腐朽不堪的北京大学,一变而为新鲜活泼、民主自由的园地,也把北大变成了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并在文科学生中培养了一批接受新思潮并勇于投身新文化运动的优秀青年,其中有傅斯年、罗家伦、顾颉刚,乃至日后成为优秀共产党人的邓中夏等人。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20年7月至1924年底,李大钊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同时在多所学校任客座教授。作为教授,李大钊几近完美地展现了教师的师德与风范。
李大钊
1920年7月,李大钊正式受聘北大教授(仍兼图书馆主任)。随后他在北大史学系开设了“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等课,在经济系开设了“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课,在法律系开设了“社会主义”课。9月,他在北大政治系与同行合作,举办“现代政治讲座”。10月,又在北大开设了“唯物史观研究”课。在北大授课的同时,李大钊还在女子高等师范、师范大学、朝阳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授“女权运动史”、“史学思想史”、“社会学”和“图书馆学”等课程。
李大钊不仅注重对青年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思想引导,也非常重视青年的品德修养,注意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他认为,“教育只是偏重知识,而忽于使用知识之人格,知识也不过是作恶的材料”。李大钊十分注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经常教导学生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而奋斗,要不图虚名,踏实工作。
李大钊经常谆谆告诫学生,一定要到劳动群众中去锤炼自己,同时,把现代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五四运动以后,李大钊曾亲自到唐山进行过社会调查。在总结经验后,指导北京大学的一些进步学生到开滦矿区等地进行社会调查。李大钊指导下的学生社会实践,直接推动了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结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大钊的教师风采集中地展现在了他所钟情的三尺讲台。通过课堂,李大钊从各个角度,向青年学生们生动地讲解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还发起组织了以进步学生为主体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李大钊的一系列工作,使北京大学这所聚集了全国各地优秀青年学子的地方,成为马克思主义最早发生影响和向全国各地广泛传播的发源地之一,这是李大钊在引进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旗帜在中国树立所作出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贡献。毛泽东后来这样说过:“没有共产党以前,就有马克思主义了,那时李大钊同志就宣传共产主义唯物史观,有书为证。”
萧楚女:具有“蜡烛精神”的共产党人
萧楚女生于1893年,原名树烈,又名萧秋,学名楚汝、学秋,湖北汉阳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15日,萧楚女在广州的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4月22日在狱中被杀害,年仅34岁。
萧楚女
萧楚女短暂的一生,始终贯穿着教书育人、播撒革命火种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萧楚女先后到湖北襄阳、安徽宣城、四川泸州、重庆、万县等多所中学和师范学校任教,在教学活动中传播革命思想,深受学生敬爱。他还参与创办“重庆公学”,招收进步青年学生。在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时,他组织读书会,秘密建立了万县地区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为了发动群众,培养积极分子,萧楚女等人发起组织了以研究社会科学为宗旨的“四川平民学社”,在成都等地设立分社。学社出版了《爝光》杂志,宣传革命理论,还创办了3所平民学校。同时,萧楚女等又组织了“学行励进会”,他以这些组织成员为基础,举行讲演会、谈话会和读书会,给青年灌输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理论,吸收青年积极分子入团,同时还将团员中的优秀分子转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力量。
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萧楚女任专职教员。他负责讲授的《帝国主义》《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和《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三门课,没有现成的讲义,萧楚女就自己动手编写出了三本教材,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农讲所结束后,萧楚女于11月间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参加指导全校的政治工作,是黄埔军校最受欢迎的政治教官之一。
来源:中央党校图书和文化馆、党风·杂志
精彩回顾
审 核:张礼刚
责任编辑:赵 炎
校 对:侯玉洁
版面编辑:王玉博
扫一扫 关注我们